中国文明网加入收藏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发表时间:2021-01-26   来源:嘉峪关文明网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 惠红梅

  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做出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立足五年,谋划十五年,着眼百年的战略部署。全会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这些关键的“定位词”,一致宣示着此次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全会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对创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指导“十四五”乃至未来中长期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大思路、大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科技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不跟别人打交道,而是深刻参与、甚至部分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方向和进度的开放创新。实践反复证明,科技国际化势不可当,势在必行。面向经济主战场,意味着科技创新绝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还是能够切实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利器。要引导企业更加注重向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管理运营机制创新的常态化转变。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密切结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意味着要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攻克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平台性技术,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信息、能源等战略性产业。要持续完善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努力研发一批具有颠覆性的原创科研成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也就是说,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即:科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意味着科技创新是扎扎实实的惠民工程,有助于实现百姓更长寿命、更高质量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要深度挖掘我国生物资源禀赋、技术人力储备、市场空间潜力等优势,继续夯实生命科学基础,加强生物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拓展生物技术产品服务应用空间,加强生物资源宝藏开发,健全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的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体现着国家的意志。首先,从国际历史经验来看,世界科技强国都拥有自己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用来部署前瞻领域研究,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其次,从我国发展阶段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科技创新是关键。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跟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还受制于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各国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严峻形势下,迫切需要构建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最后,科技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必须科学构建发展体系。“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以纲要引领科技发展,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部署科技发展国家整体战略,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要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巨大优势,必须从战略导向、政策引领、平台建设、基础研究、科学精神等方面着力加强。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二是科技发展以研究项目为载体,项目的确立要瞄准科技前沿,在这些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加快建设我国科技强国的务实根本。三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产学研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四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在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五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形成若干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六是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科技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又是企业当中的主要研发投入者。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过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四成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在专利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质量也在同步提升。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而集中全国大量创新资源的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度低、科研成果多、专利多,但同时又存在与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然而企业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如果其中任何一项成为短板,都将制约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因此,这次全会强调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多措并举,全方位着手。一是通过改革引导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通过政策激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活动具有正外部性,可以综合运用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予以支持,包括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实施力度,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推动科技捐赠发展的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三是加强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会议强调:加强共性平台建设,这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共性技术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在多个领域、已经或未来有可能广泛采用的,对多个产业发展都能起到根基作用的基础性技术。它具有通用性、关联性、系统性特点,是发展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基础,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习近平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因此我们有能力而且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