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站
邮箱|搜索
【雄关时评】不良作风为何能成气候?
发表时间:2018-05-10   来源:

  目前,“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展开。作风之弊端对发展造成的影响历历可见,作风之优良对发展环境的带动促进作用众所皆懂。作为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如何去掉自身作风中的陋习、改掉积习,如何塑造崭新形象、大展作为,以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改善我市的政务环境、发展环境等,实属当务之急。

  不良作风何以成气候?《墨子·所染》记载,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白丝如此,人何尝不是如此。任何人的思想、工作、生活态度、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在于耳濡目染、熏染成习。如果没有外在的教育、引导及内心的自定力,对不良的态度、行为极易效仿,久而久之固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作风就由点及面、由个体到集体发展扩散,最后形成大范围的习气,成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性,从而成为一种无形的羁绊,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长此以往,其中的人们就像温水中的青蛙,自以为是地享受在真正不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中。

  改掉不良作风的顽症痼疾,其实很简单。首先要认识到不良作风带来的弊端及危害,才能痛改前非,刮骨疗伤。不良作风的危害性很大,对自身而言,“混日子、守摊子”“慵懒散、缓拖慢”的形象表现了素质差、能力低,不利于个体的进步、发展;对集体而言,“踢皮球、打太极”“别人不负责任我也不担当”的斤斤计较、互相推诿,影响单位效率、团结,其结果心劳日拙。对家庭而言,影响几代人,身教胜于言传,恐怕谁都不愿意教育出一个懒惰而自私自利的孩子;对社会而言,“中梗阻、推托绕、走秀场、虚假空、灯下黑”的风气,是人文情怀及地区发展的大害。“对一个地方来说,如果长期受消极、负面思想观念浸染,那么发展就没有了动力、活力,何谈创造力和高质量发展,这种后果很可怕。”

  其次,要不断更新制度建设。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一直在抓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可清朗的干事发展环境为什么不能长此以往保持下去?原因在于制定的制度一成不变,时间一长,制度滞留在历史的平台,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加之缺少监督与教育,久而久之又在一个圈子形成另一种不良作风。如同韭菜,割掉一茬又生一茬。

  第三,加强教育与监督。作风的源头和变化,都起于内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良知就藏在心中。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领悟这个道理之前,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在体外寻找根源。殊不知,思想、素质的变化,都起于心间。这就要加强教育、引导与监督,让人们面对真善美、假丑恶的同时,能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境界,涵养正气,不良作风就自然远离。只有人人自净、个个自尊,歪风邪气没有立足之地,积极向上的作风蔚然成风。

  如果这样,才能断绝在“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出应景之为、过了这个活动关口又返回老样子的恶性循环往复状态。(天之水)

责任编辑:何志兵
  1. 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2. 嘉峪关文明网 ©版权所有
  3. 陇ICP备08101081号  地址:嘉峪关市五一南路1819号  投稿信箱:jygwmb@163.com  技术支持:嘉峪关文明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