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嘉峪关文明网首页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学习动态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0-06-28   来源:嘉峪关文明网
一键分享到:

理论面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我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为新时代科技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主要体现在与市场经济、全球化、数字文明这三个“新”的结合上。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结合市场、全球化与数字文明的高度弹性发展,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原则性与高度灵活适应性的统一。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它的巨大优势。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大显身手,中国同世界各国积极分享经验,联手抗击疫情。这些也充分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一是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崇尚科学的社会新风尚,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三是大力强化国家战略的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

  二、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来源于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在基础研究领域,企业投入太少,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其次,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在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统筹部署和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给任务、给机制、给条件、给支持,激发其创新活力。选择最优秀的团队和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建立国家实验室稳定支持机制,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打造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领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最后,要不断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

  三、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毋庸讳言,科技创新成果难以“适销对路”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长足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企业通常是主动跑到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争取得到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发达的科研成果转化中介市场,更因为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十分注意研究市场需求。在欧美、日本,一些科研机构有专门负责收集相关市场信息的人员,只要是市场应用前景好的科研项目,科研机构往往都舍得投入。

  目前我国有一个普遍现象:80%以上的科研人才在高校,但90%以上的技术开发的需求、产业化的需求在社会和企业。而高校中很多的高学历技术人才,到企业后没有迅速转化为合格的技术工作人员,这也成为我国现在企业技术开发所面临的痛点。产业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所以很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不乐意做长期且有风险的投资。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更好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成为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其次,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从机制上推动其实现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企业也要主动贴近市场,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最后,在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除了技术人才的支撑,创新的文化氛围、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也是成功的关键。

  四、完善科技人才机制,规范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建设人才强国夯实基础。

  习近平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明确强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

  因此,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突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品德、业绩和能力评价;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加强科技伦理研究,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伦理治理。

  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对于今后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构筑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副教授 惠红梅)

责任编辑:曹亮
W020170921622147172265.jpg